熱門關鍵詞: 剎車片廠家排名 漢樂科摩擦片價格 工程機械摩擦片的作用 制動器摩擦片定制
18年,京奉鐵路的勞之常和王達夫等人,在天津創辦中國第一個石棉制品企業天津石棉公司,從河北淶源購買石棉,生產石棉線、石棉盤根制品,年產量約150噸。由于市場上石棉制品少,天津石棉公司獲取較高的利潤,引起上海等地商人辦廠的興趣,在上海經銷國外石棉制品的商人,創辦了上海泰記石棉廠。上世紀30年代天津的振業石棉廠將業務擴大到武漢、上海等地。同一時期,重慶一些商人聯合開辦了大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石棉制品分廠,從西康購入石棉,生產石棉線、石棉布和石棉粉。
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我國的石棉制品中并沒有真正出現摩擦材料,只是為摩擦材料的發展打下了基礎。1942年由石禮耕先生研制的離合器片裝在一輛美國產奇姆西十輪卡車上使用,這應該就是中國摩擦材料的誕生時間。
1939年時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二十四歲的石禮耕先生跟隨著撤退的人流,輾轉來到大后方的貴州。他曾在幾家汽車修理廠任修理工。當時我國的汽車工業尚屬空白,汽車及其配件均由國外進口,非常缺乏。進口配件斷檔時,汽修工就得動腦筋自己制造。在這種情況下,石禮耕先生開始用簡陋的機床,仿制進口汽車上的易損零件,他著手制造的汽車活塞和齒輪獲得成功。但是對于汽車行駛中消耗量大的摩擦材料,由于是非金屬材料,化學結構復雜尚無法仿制。由此他產生了研究摩擦材料的想法。他在貴陽城基路租賃房子,開始研究汽車摩擦材料的生產技術。石禮耕先生反復琢磨美國汽車上拆下破舊離合器面片,開始摸索試驗。他將廢舊輪胎割成小塊,用鐵罐加矸悶煮,脫硫后再用汽油溶解,制成再生橡膠的膠漿。以此作為粘合劑,加入石棉絨一同攪拌均勻,然后分散烘干。模具采用一截粗大的鋼管作模體,再用直徑與鋼管相適應的鋼板作上下模塊。投料壓實后將整個管體置于爐中焙燒,直到固化成型。得到了第一片離合器面片樣品。這是極其不尋常的事情,它揭開了我國生產摩擦材料的歷史序幕,石禮耕先生也因此被稱為我國研制摩擦材料的先驅。
1942年石禮耕先生與其他人合伙買了一輛道奇卡車,一邊往返于貴陽、昆明、重慶之間跑運輸賺錢,一邊隨車實踐摸清摩擦材料的實際使用條件。為了滿足摩擦材料的基本要求,他購買蟲膠代替再生橡膠粘合劑。將蟲膠用酒精溶解后,用骨炭粉作填充劑,石棉絨作纖維材料,拌合均勻制成離合器面片。經裝車使用能夠代替進口離合器面片工作。試制的一百多片離合器面片銷售到重慶獲得滿意效果。試制過程中,石禮耕先生發現粘合劑是制造摩擦材料的關鍵所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買到了一本《電木與電玉》的書,書中介紹了各種粘合劑的性能、用途和簡單制法。他按照書中介紹的耐熱粘合劑酚醛樹脂的制法,從藥房購買石炭酸與甲醛的水溶液在一個鐵罐中自行熬制樹脂。由于反應條件和配比不準,起初熬制的樹脂不固化。幾經周折熬制成功了能夠固化的酚醛樹脂,并用酚醛樹脂代替了蟲膠來制作離合器面片。
1946年石禮耕先生從貴州回到杭州。次年他集資在杭州孝子坊租房籌建石棉摩擦材料作坊,年底開始生產出產品。此時作坊有一臺用木炭加熱的螺旋式手板壓機;樹脂反應罐開始采用置于大鐵鍋中水浴加熱,并制作了開有小孔的反應罐蓋子;也采用石棉線浸漬樹脂后,自然晾干來制作離合器面片的工藝方法,將舊式生產推進了一步。
杭州解放以后,部分人員離開,工場陷于困境。到該年下半年,在杭州政府的支持下,石禮耕先生重振舊業,新建了建國汽車材料廠。重新制作壓機、樹脂罐、打線機等設備,改添了舊車床改制的磨床磨制離合器面片,用火盆外罩木箱作為產品烘箱。此時,還采用了苯溶化天然橡膠后加入硫磺摻進酚醛樹脂中,改善制品的硬度。當時的產量極少,每天能生產離合器面片十多片,全年產量大約5噸左右,售價在6000-15000元/片,合現價約6-15元/片,同期進口件一副賣3美元多。
上世紀50年底初,石禮耕先生試制成功石棉制動片,采用的是石棉布浸漬樹脂晾干后,折疊熱壓方法。當時已經擁有手板壓機6臺,磨床1臺,銑床、刨床各1臺,車床兩臺。產品品種增加了石油鉆機制動帶、工程機械剎帶、漁輪齒形片等。配方工藝的特色是用石棉布和石棉線為基礎材料,粘合劑以熱固性樹脂為主,用苯溶化橡膠作為改性劑,脫模劑用紙或桐油等。此間改造成功第一臺用電熱絲加熱代替木炭加熱的壓機。
有需要的可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 18658149691 。
咨詢熱線
180 6988 2783